1. 无风不起浪

别紧张,这也许只是一场消防演习

代码设计是否糟糕,从某些地方就可以看出来。比如:

•a. 超大类或超大函数

•b. 大片被注释的代码

•c. 逻辑重复

•d. If/else嵌套过深

程序员们通常称它们作代码异味(Code Smell),但是就我个人认为“代码警报”这个名字更为合适一些,因为它有更高的紧迫感的含义。根本问题处理不当,终将引火烧身。

译注:Code Smell中文译名一般为“代码异味”,或“代码味道”,它是提示代码中某个地方存在错误的一个暗示,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这种smell(异味)在代码中追捕到问题。

2.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好吧,我相信了!

20世纪80年代,丰田公司的流水作业线因为它在缺陷预防方法上的革新变得出了名的高效。每个发现自己的部门有问题的成员都有权暂停生产。这个方法意在宁可发现问题后马上暂定生产、解决问题,也不能由其继续生产而导致更棘手且更高代价的修复/更换/召回后的问题。

程序员总会做出生产率就等同于快速编码的错误臆断。许多程序员都会不假思索地直接着手代码设计。可惜,这种Leeroy Jenkins式鲁莽的做法多会导致软件的开发过程变得很邋遢,拙劣的代码需要不断的监测和修改——也可能会被彻底地替换。最终,生产率所涉及到的因素就 不仅仅是写代码所消耗的时间了,还要有调试的时间。稍不留神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

译注:Leeroy Jenkins 行为:WOW游戏中一位玩家不顾大家独身一人迎敌,导致灭团。

3. 不要孤注一掷 (过度依赖某人)

一个软件开发团队的公共要素(bus factor)是指那些会影响整个项目进程的核心开发人员的总数。比如某人被车撞了或某人生孩子或某人跳槽了,项目可能就会无序,甚至会搁置。

译注: bus factor 即指公共要素,比喻了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共同因素。如果挤上 bus 的 factor 越多,bus 就越不稳定,所以要控制好 bus factor ,以免问题发生。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团队突然失去了一个主力成员,你会怎么办?生意依旧进行还是戛然而止?

很不幸,大多数软件团队都陷入了后一种情况。这些团队把他们的开发员培养成了只会处理他们自己专业领域的“领域专家”。起初,这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法。它 对汽车制造装配生产线很适用,但是为什么对软件开发团队就不行呢?毕竟,想让每个成员都掌握所编程序的细微差别也不太可能,对吧?

问题是开发人员不容易轻易替换掉。虽然当每位成员都可用时,“抽屉方法”很有效,但如果当“领域专家”突然因人事变动、疾病或突发事故而无法工作时,抽屉 方法立马土崩瓦解。(所以,)软件团队有一些看似多余实则重要的后备力量是至关重要。代码复查、结对编程和共有代码可用成功营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 每位开发人员至少表面上是熟悉自己非擅长领域之外的系统部分。

4.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注重实效的程序员》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解释“破窗理论”:不要留着“破窗户”(低劣的设计、错误的决策或者糟糕的代码)不修。发现一个就修一个。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适当的修理,就先把它保留起来。或许你可 以把出问题的代码放到注释中,或是显示“未实现”消息,或用虚拟数据加以替代。采取一些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恶化。这表明局势尚在掌控之中。

我们见过整洁良好的系统在出现“破窗”之后立马崩溃。虽然促使软件崩溃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我们将在其他地方接触到),但(对“破窗”)置之不理,肯定会更快地加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