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锋,在硅谷创业成功后,回到中国做起了VC。周鸿?,做过雅虎中国的掌门人,但最令其在江湖扬名的,还是其创业创新自成一派的本土打法。这两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长年累月浸泡在创业圈内,了解中国企业创业创新的兴奋与冲动、苦恼和无奈,也了解美国作为创新大国的成功之处在哪里。这次,受《中国企业家》邀请,二位做了一个对话:与美国相比,中国创业创新环境的掣肘在哪里?文化基因?市场环境?这之中,投资人有什么责任?企业家又何为?

创新环境的文化基因
邓锋:从传统IT业到今天的互联网,中国一直在追赶美国的状态中,在原创技术上,跟美国差得还是比较远,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其它领域,比如清洁科技,差距倒是比较小。
周鸿?:中国的互联网环境要比美国恶劣,但是,恶劣在哪里呢?又说不清楚。有一点很有意思,在美国,比如Facebook、Twitter出来后,很多公司围绕它做上下游,形成一个共生系统。在中国的话,肯定会出来很多一模一样的“Facebook”、“Twitter”,相互抄。
邓锋: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
周鸿?:美国公司都在做减法,很专注,而中国人一定要把公司做得很“丰满”,做到最后发现大家做的都是一样的事。即使创新出来一个东西,很快就会出现好多一样的,形成恶性竞争,比如新浪微博一出来,很快时间内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博。所以,小公司在中国搞创新确实比较难。
邓锋:中国是你有什么我就必须有什么,美国是你有什么东西,我要做一个跟你不一样的东西,即使一样,也要比你好很多。另外,关于小公司生存难的问题,我觉得这要分开看,中国小公司要想凑合地活着,其实比美国小公司要容易,但是要想长大,比美国要难。美国小公司,要么能长到非常大,要么就得死掉,而中国小公司反倒更容易一直这样“苟且偷生”地活着。
周鸿?:对,跟盆景一样,小老树,永远长不大。
邓锋:谈到原因呢,应该包括很多,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缺好的创意,但是无法形成一个大的创新,因为缺乏一个支撑创新做大的系统,包括企业的管理水平。
周鸿?:我有点不同意你的观点。中国创新难,还谈不上是后续系统的问题,更多是从一开始就不支持创新“冒头”。中国人比较喜欢大的东西,对于小的东西,大多是不认同的。可是,创新一定是少数派,刚出来的时候,一定是大部分人不认可不看好,否则就不叫创新了。中国的文化恰恰不能包容这种新生命。你没成之前,别人对你是“求全责备”,成了之后,别人对你是“委曲求全”。在美国就不一样,他们文化里有求“酷”的特点,对新创新出来的东西,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邓锋:我补充一点,中国公司比较急功近利。但凡一个比较大的创新都需要时间,要耐得住寂寞,像Twitter、Facebook、苹果,也都是做了好几年才做起来的,在中国就很难。
周鸿?:在美国,一个大公司CEO可以去一个很酷的小公司任职,在中国几乎不可能,一定要等到你快成功了,明年就要上市了,才会有牛人愿意过来。而美国的创新文化,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文化,它比较有耐心,而且容忍犯错。中国文化是以大为美,对失败者是看不起的,对成功者盲目崇拜。
邓锋:我们的确容易以财富论英雄,媒体应该多报道一些创新的,甚至是失败的公司,它的失败可能会造成新的创新成功。
周鸿?:中国企业不创新,还有一个原因,财务动机太严重,这可能跟中国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有关,而美国很多创业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想法,可以不挣钱,但是我一定要很酷。
邓锋:还有一点,美国互联网应用水平比较高,用户比较容易接受新的应用。比如iPad第一个月就卖了100万台,Facebook刚出来几个小时,整个哈佛大学都用了。这就促使企业家有动力去创造新的应用。而在中国互联网应用水平就不高,比如,美国有很多互联网广告技术公司,我在中国找了很久,就是找不着。为什么不做类似的创新技术呢?他们说,客户不需要,我费劲开发CPC(Cost per Click,每次点击成本),客户只要CPM(千人成本),没有那么高要求。
周鸿?:对,这就是那个“创新扩散曲线”,这个理论在中国似乎无效。Twitter出来后,很快能到底端用户,而微博在中国做了半天,还都是一些高端用户,好像有个沟,过不去。这可能也导致中国创新小企业不能迅速发展。
邓锋:在美国,创新型的小公司除了长大上市,还有一个路可走,就是卖掉,可是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很多。
周鸿?: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也不喜欢做收购,你看看比较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在收购上花的钱是多少?他会想,与其用几千万元去收购一个小公司,宁可去挖你的人,摧毁你的团队,给个几百万就行了,实在不行,我找一拨人和你干一样的事,反正我有流量,活活把你压死,这种文化就导致投资小公司的风险就大了很多,所以,在中国,小公司很难卖。我觉得,只要有腾讯,VC投资互联网的风险就高了很多。在美国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