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到中关村一家台资企业面试,人事主管要我列举“玻璃的用途”,答案要出人意料,例证要多多益善。当时的回答忘了,反正相当无厘头。结果我顺利入职,理由是我大大地发展了玻璃的用途。

以脑筋急转弯的方式考察应聘者的创新思维,并非台资企业首创。现在,世界五百强招人、公务员考试,都在套用这一模式,而且题目如出一辙,无非“米的妈妈是谁”“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南极为什么没有熊”之类,让人感觉有相互剽窃的嫌疑。本用来考察新人是否创新的题目,自身却先没了创新的味道。于是,社会上的面试辅导班对症下药,收你几百大元,然后提供既定答案,学生们手捧“葵花宝典”,背个滚瓜烂熟――又一出“应试教育”的翻版。

企业竞争需要创新人才,但是用脑筋急转弯作为考核的惟一准绳,似乎有失偏颇。一个人的创新与应变能力,浸透在他对企业和社会的长期贡献中,而绝非一时的“玩花活”。硬要将能力考核条框化,而且死板地一成不变,最终只能招来貌似机灵的书呆子。与其这样延揽人才,还不如直接把开心辞典或幸运52的获奖者照单全收。

如果说企业不经意将急转弯面试变成了八股科考,那么辅导班无疑能批量生产“合格人才”。他们通过很高的命中率来赚取利润,不但亵渎了创新的含义,而且欺骗了企业,使考核彻底沦为形式。

最后还要奉劝参加辅导班的学生,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多多积累和提升自己的就业力,在求职时展示自己的个性,提出独到的见解,从而赢取用人单位的芳心。以免机关算尽,反误了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