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这么一个场景:我是一个很忙的大老板,我有100个手机,手机来信息了,我的秘书就会告诉我“老板,你的手机来信息了。”我很生气,我的秘书就是这样子,每次手机来信息就只告诉我来信息了,老板赶紧去看。但是她从来不把话说清楚:到底是哪个手机来信息啊!我可有100个手机啊!于是,我只能一个一个手机去查看,来确定到底是哪几个手机来信息了。这就是IO复用中select模型的缺点!老板心想,要是秘书能把来信息的手机直接拿到我桌子上就好了,那么我的效率肯定大增(这就是epoll模型)。
那我们先来总结一下select模型的缺点:
单个进程能够监视的文件描述符的数量存在最大限制,通常是1024,当然可以更改数量,但由于select采用轮询的方式扫描文件描述符,文件描述符数量越多,性能越差;(在linux内核头文件中,有这样的定义:#define __FD_SETSIZE 1024)
内核 / 用户空间内存拷贝问题,select需要复制大量的句柄数据结构,产生巨大的开销;
select返回的是含有整个句柄的数组,应用程序需要遍历整个数组才能发现哪些句柄发生了事件;select的触发方式是水平触发,应用程序如果没有完成对一个已经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进行IO操作,那么之后每次select调用还是会将这些文件描述符通知进程。
设想一下如下场景:有100万个客户端同时与一个服务器进程保持着TCP连接。而每一时刻,通常只有几百上千个TCP连接是活跃的(事实上大部分场景都是这种情况)。如何实现这样的高并发?
粗略计算一下,一个进程最多有1024个文件描述符,那么我们需要开1000个进程来处理100万个客户连接。如果我们使用select模型,这1000个进程里某一段时间内只有数个客户连接需要数据的接收,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轮询1024个文件描述符以确定究竟是哪个客户有数据可读,想想如果1000个进程都有类似的行为,那系统资源消耗可有多大啊!
针对select模型的缺点,epoll模型被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