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在谷歌(Google)上搜索音乐,页面会提示“谷歌音乐搜索服务已经关闭,页面提醒请您在2012年10月19日之前登录并下载保存播放列表”。

这意味着,除了第一大股东身份之外,在业务层面,谷歌与中国最大正版音乐网站之一的巨鲸音乐网(简称巨鲸)在华的合作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2012年9月21日,谷歌中国工程研究总经理杨文洛博士在“Google黑板报”上率先发布了这一消息。巨鲸音乐网创始人陈戈此后在微博上加以了证实,并称此举原因是“谷歌中国策略的变化”。

当天,新浪微博上自发进行了一场小型的“致敬”仪式。陈戈和圈内熟识或不熟识的朋友相互鼓励着,“该死去的会死去。真正伟大的音乐产业变革时代正在来临!”他有些慷慨激昂。

Google音乐搜索的进展曾一度令人振奋。据Google前技术总监胡宁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在2010年3月谷歌宣布退出中国之前,“整个市场份额都处于一个上升的势头,音乐搜索占谷歌搜索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从陈戈提供的数据来看,从2009年3月谷歌音乐搜索上线到2012年6月,巨鲸服务谷歌上亿用户60亿次下载视听,产生PV(点击量)150亿左右,广告存量4亿元左右。

两年前,谷歌撤离中国就揭开了巨鲸网命运之变的序幕。事实上,中国的数字音乐渠道一直没能摆脱生存困境。在垄断严重、音乐产品粘性不高、用户习惯免费、盗版横行的情况下,一直没能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只有极个别的渠道运营商赚得到一点小钱。

资金链捉襟见肘

“巨鲸的中文名是我起的,英文名是章明基的太太起的,叫Orca,”陈戈说。Orca是一种大型齿鲸,称得上是海上霸王。就这样,带着姚明和其经纪人、“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共同投资的300万美元启动资金,2006年3月,巨鲸诞生。

创立之初,陈戈的想法是走iTunes路线:向唱片公司购买版权,用户付费下载。但很快意识到音乐产品与互联网渠道合作必须找到一个免费的商业模式。

与谷歌的一拍即合被陈戈形容为“婚姻”。“两个人在合适的时间,大家都有强烈的意愿。”胡宁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当时谷歌分析下来觉得百度当年占了那么大的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03年和2004年推出的百度MP3频道。”

当时身为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的李开复为这个项目努力了很久,因为来自谷歌内部的阻力很大——对于欧美来说,给正版音乐还不收钱是很难理解的事情。李开复不仅克服了阻力,还给予谷歌音乐许多政策上的倾斜,一般在三五人就能组成团队的谷歌,音乐频道却拥有二十多人,包括时任谷歌中国首席战略官的郭去疾、谷歌全球工程总监林斌、产品经理洪峰等。

2007年元旦放假上班后第一天,谷歌通知陈戈去开会,进去之后一大屋子人,谷歌说希望和巨鲸合作,还愿意投资巨鲸891万美元,“我听得有点晕。”陈戈笑言。

之后谷歌与巨鲸迅速开始分工,谷歌方面提供技术、推广以及广告销售,巨鲸则拿出数据库中100万首经过信息优化后的正版音乐作品。用户在谷歌搜索中输入歌曲或者歌手名字,可直接跳转到巨鲸音乐网的链接中。

与唱片公司的谈判并不轻松。在谷歌音乐上线半个月之前,李开复赴纽约与陈戈共同谈下了四大唱片公司(环球、索尼、百代和华纳)中的最后一家——索尼。陈戈坦言,对于国际公司来讲,和中国合作,最看重的还是谷歌的信誉。

凭借技术优势,谷歌音乐给市场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产品。譬如直到今天,许多国内用户仍然习惯停留在听百度音乐排行Top500的水平,而当时谷歌就对音乐进行了多维的分类,譬如按照风格分为流行、爵士和摇滚等。

还有当时试验中的“哼唱搜索”,用户哼一个曲子就能被搜出来。然而,伴随谷歌的突然离去,这个产品没能发布。

“当时就知道已经不重要了,本来我们还想看音乐搜索能拿到多少市场份额,能不能击败百度。”胡宁遗憾地说道。

谷歌音乐最终没能盈利,甚至没能平掉付给唱片公司的版权费用。

离开谷歌的巨鲸就像离开了海洋,流量开始迅速下降,陈戈也试图和开心网、聚友网等二十多家社交网络进行渠道合作增加一些流量,但用他的话来说已经是“治标不治本”了。

五年下来,巨鲸的资金链捉襟见肘——891万美元的融资一半付给了唱片公司,另一半勉强用于支付每月60万元左右的运营成本。因为谷歌不同意,巨鲸也无法通过卖广告来增加收入。因此,当谷歌音乐被关闭之后,巨鲸已经难以再造一个独立的、有巨大流量和影响力的音乐搜索引擎。

至于坊间盛传巨鲸获得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领投的B轮2000万美元融资的消息,南方周末记者获悉,实际上并没有完成,而巨鲸试图收购一听音乐网谋求赴美上市的计划亦没有时间表。

无人埋单的尴尬

巨鲸的困境在业内看来仍然是行业的问题。

在整个数字音乐产业链中,下游是听众,中游是像巨鲸一样的服务提供商(SP),上游则是唱片公司之类的内容提供商(CP)。豆瓣数字音乐分析师齐巍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ldqu